當孩子因為父母不同意他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而大吼 “你們就是不想讓我去” 時,別急著說 “那個派對不安全”。先等他吼完,說 “不能去參加派對,你一定很失望”,認可他的感受。然后解釋原因 “媽媽擔心派對結束得太晚,影響你明天上學。你可以說說你的想法嗎?”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,如果他說 “我可以早點回來”,就商量 “那我們約定好九點必須到家,媽媽去接你,這樣可以嗎?” 這種 “接納情緒 + 解釋原因 + 協(xié)商解決” 的方式,能讓孩子明白,父母的拒絕不是故意為難,而且很多事情可以通過溝通達成共識,吼叫只會讓溝通變難。生活習慣需養(yǎng)成,規(guī)律作息、勤整理,奠定自律基礎。孩子專注力家庭教育線下輔導
秋日的長跑賽場上,七年級的王浩在彎道處不慎摔倒,膝蓋擦破的疼痛沒能阻擋他。他咬著牙爬起來,一瘸一拐地沖向終點。當這個快要撞線的身影沖過紅線時,全場爆發(fā)出雷鳴般的掌聲。這份令人動容的韌勁,源于父親多年如一日的晨跑陪伴。無論酷暑嚴寒,父親總會在黎明時分輕拍他的肩膀:“終點就在前面,咱們跑起來。” 記得有次訓練,年幼的王浩實在跑不動,癱坐在路邊。父親沒有攙扶,而是放慢腳步陪他走完剩余路程,語重心長道:“放棄也要有始有終,半途而廢才是真正的失敗?!?這份銘刻在成長路上的堅持,化作王浩面對學習困境時的信念。每當解不開難題、背不下課文,那個陪他晨跑的身影就會浮現,推著他比別人多堅持一分鐘,再多堅持一分鐘。家庭傳遞的意志力,早已成為孩子披荊斬棘的底氣,在想要退縮時,指引他們再向前一步。線下家庭教育平臺結合生活小事,隨機滲透道理,讓教育自然融入日常。
當孩子皺著眉頭抱怨 "老師講課像念經" 時,別急著用 "是你沒認真聽" 堵回去。不妨先蹲下身子,平視孩子的眼睛說:"聽起來你覺得上課特別沒意思呀?" 用共情的語言接納他的情緒后,再溫和追問:"是所有老師都這樣,還是某一門課讓你有這種感覺?" 當孩子嘟囔著 "歷史老師總照著書念,一點都不生動",可以順勢提議:"要不我們在家玩歷史故事接龍?你當小老師,把課本內容編成有趣的故事講給我聽?" 將課堂的沉悶轉化為親子互動的創(chuàng)意游戲,通過孩子更易接受的方式,重新點燃對知識探索的熱情。這種 "轉化式溝通",能讓厭學情緒在充滿趣味的互動中悄然消融。
王浩組裝的航模突然散架,零件滾落一地,他氣得把遙控器摔在沙發(fā)上。父親走過來,撿起零件說:“我們一起找找哪里出問題?!?兩人趴在地上排查,發(fā)現是螺絲沒擰緊。父親說:“能做出這樣的模型已經很不錯了,現在發(fā)現問題出在哪里,下次就知道在這塊注意什么了吧?還可以對此處有進一步的改進” 王浩點點頭,重新組裝時格外認真。當航模終于飛起來時,他興奮地歡呼。允許孩子試錯,在錯誤中引導他們反思,比直接告訴答案更能讓孩子積累經驗,也能讓他們在探索中收獲成就感。孩子失敗時包容,共尋改進,視挫折為成長機。
孩子在親戚家因為被強迫表演才藝而大吼 “我不表演” 時,父母別急著說 “別不懂事”。先對親戚說 “孩子可能有點不好意思,我們不勉強他”,維護孩子的意愿。然后帶他到安靜的地方說 “被人強迫做不想做的事,確實會讓人不舒服”,認可他的感受。等他放松下來,說 “你剛才大聲說‘不表演’,其實可以說得輕一點,大家也能聽見”,教他用合適的音量表達拒絕。這種 “支持孩子 + 共情 + 引導” 的方式,能讓孩子明白,自己有權利拒絕別人,而且可以用得體的方式表達,不必靠吼叫來反抗。允許孩子試錯,從錯誤中引導反思,而非一味指責。隨州家庭教育
幫孩子建立小目標,逐步找回生活掌控感。孩子專注力家庭教育線下輔導
孩子在游樂園因為要離開而大吼 “我還要玩” 時,父母別急著強行抱走。先蹲下來,指著手表說 “我們已經玩了兩個小時,再玩十分鐘就要走了,你可以選一個想玩的項目”,提前給出預告。等他玩完一個項目仍不愿意走時,說 “我知道你還沒玩夠,不想走很正?!?,先接納他的情緒,再輕輕說 “但我們約定好了,現在該離開了。你可以跟這里說‘再見’,下次我們再來”。如果他繼續(xù)吼叫,就平靜地抱著他離開,等他哭夠了說 “剛才你大喊的時候,媽媽知道你舍不得,但吼叫也不能讓我們多玩一會兒。下次你可以說‘媽媽,我還想再玩一次’,我們可以商量”。這種 “提前約定 + 接納情緒 + 事后引導” 的方式,能幫助孩子學會遵守約定,同時明白吼叫無法改變結果。孩子專注力家庭教育線下輔導